
2014年9月,水利部對外公布的2013年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顯示,全國30個省區市考核等級均為合格以上,其中天津、上海、江蘇、山東4省市考核等級為優秀。這是我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曬出的首份“成績單”。
以水定需量水而行節水 “土辦法”還在精打細算
3月22日,第二十三個世界水日;這一天,“中國水周”拉開序幕。
回顧我國20多年的治水用水歷程,我們對水資源的認識和保護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里程,而“節約”二字在這一進程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實際上反映出為了擺脫水資源瓶頸的制約,我國的治水思路在轉變,用水手段在提升,管水機制在健全。
據水利部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缺水5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成了“水瓶頸”,用水粗放成了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
面對這一狀況,我國從國家層面及時調整治水思路,更加強調節約與保護,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尋求人水和諧之道。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可以看出,節水被明確為當下治水的關鍵、優先環節。這種轉變,意味著我國將從增加供給轉向需求管理,從開發建設工程、拓展供水渠道轉向側重于提高用水效率、抑制不合理需求。
思路的轉變決定著行動的轉變。隨著節水理念的深入人心,無論是工業農業用水還是生活用水,人們都更加精打細算,節水手段及方式不斷創新、推廣。
農業是用水大戶,自然成為節水的重點。關于節水技術,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副主任閆冠宇介紹說,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不斷顯現,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被引進并逐漸推廣。統計顯示,僅去年,我國就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
借鑒國外先進節水理念的同時,我國也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節水“土辦法”。在閆冠宇看來,這些年,通過結合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耕作技術的轉變,以及管理手段的創新,我國節水灌溉已經從單一的灌溉技術模式向農業綜合集成技術模式轉變。他舉例說,東北、西北地區推廣的膜下滴灌技術,有效集合了滴灌、農膜、種子、化肥等多項技術。“這些技術的創新、集成、推廣,不僅實現了節約用水,而且實現了農業增效。”
2014年9月,水利部對外公布的2013年度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顯示,全國30個省區市考核等級均為合格以上,其中天津、上海、江蘇、山東4省市考核等級為優秀。這是我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曬出的首份“成績單”。
節約用水,離不開健全的體制機制作保障。為此,我國逐步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約束。2014年,“三條紅線”的指標已分解到省級、地市級和90%的縣級行政區。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三條紅線”設定的用水天花板讓各地管水越來越嚴,用水閥門越擰越緊。
嚴格管水,不僅要靠行政手段,還離不開市場機制破解難題。我國正探索建立國家水權制度。寧夏、江西、湖北、內蒙古、河南、甘肅、廣東等地已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水權交易流轉和水權制度建設試點。
作為首批水權交易試點省份,河南省不久前正式批復了關于新密市使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量指標申請。通過水權交易,新密市每年將獲得2200萬立方米南水北調中長期水量指標,緩解水資源緊張。河南省水利廳副廳長王繼元表示,水權交易有利于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實現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與此同時,我國正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通過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約束粗放的用水行為,實現節水護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