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著別的動物所不具有的本質,也就是社會屬性。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雖然各有曲折,但是總體的確實有著可循的客觀規律。從封建君主專政到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以及將來可能實現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都是人類進步發展的重要標志。哲學上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大致相同。而能源可以說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決定和限制因素,社會發展到今天,可燃料資源匱乏是人類一個必然趨勢,因此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必將成為我們21世紀的一個重大主題。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種新能源及其技術。
風能,高效安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與其說是新能源,到不如說是新技術,能源本來就有,只不過人類無法利用。我從小在北方長大,靠近內蒙。家里一到冬天有句經常掛在口邊的的話“喝西北風活著!”。這個西北風就是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平原吹過來的風,平均六到七級。其實風的利用可以追溯的很久以前。比如人們眾所周知的荷蘭風車磨坊,大家對于荷蘭印象最深刻的兩樣東西估計就是風車和郁金香了。但是風能的利用發展可以說是非常的緩慢,技術發展一直跟不上。也因為有需求的東西發展的肯定越快,所以自從19世紀8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以來,風能已經作為一種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登入了人類能源的歷史舞臺。風能作為一種無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對沿海島嶼,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地廣人稀的草原牧場,以及遠離電網和近期內電網還難以達到的農村、邊疆,作為解決生產和生活能源的一種可靠途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即使在發達國家,風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視,比如:美國能源部就曾經調查過,單是德克薩斯州和南達科他州兩州的風能密度就足以供應全美國的用電量
我國幅員遼闊,在這個主張科學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風能的利用對我國能源分配必將有重要意義。我國位于亞洲大陸東部,瀕臨太平洋,又因為內陸海拔高度逐漸提高,加之青藏高原聳立在我國西部,改變了海陸影響所以引起的氣壓分布。所以我國形成了季風多種多樣,并且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冬季風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等中高緯度的內陸,那里空氣十分嚴寒干燥冷空氣積累到一定程度,在有利高空環流引導下,就會爆發南下俗稱寒潮,在北方又被稱為“西北風”。在此頻頻南下的強冷空氣控制和影響下,形成寒冷干燥的西北風侵襲我國北方各省。每年冬季總有多次大幅度降溫的強冷空氣南下,主要影響我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直到次年春夏之交才消失。 夏季風是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風,東南季風影響遍及我國東半壁,西南季風則影響西南各省和南部沿海,但風速遠不及東南季風大。熱帶風暴是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熱帶海洋上形成的空氣渦漩,是破壞力極大的海洋風暴,每年夏秋兩季頻繁侵襲我國,登陸我國南海之濱和東南沿海,熱帶風暴也能在上海以北登陸,但次數很少。目前為止我國所建成的大型風力發電站有:1.酒泉市現已建起中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超大型風電基地,為中國最重要的風電基地。2.內蒙古從陰山山脈以北到大興安嶺以北, 新疆達板城,阿拉山口,河西走廊,松花江下游,張家口北部等地區都有大量的風力資源已經被利用。
風能有著清潔、可再生、儲量豐富的大量優點的同時,也有著以下使其未能在全國大量普及的缺點。首先,即使我國風能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風能作為一種受環境影響的自然資源,必定受其自然條件和地域條件的限制。就比如我國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域,大部分分布在偏遠的西部和北部,但是這些地區卻遠離用電量巨大的東部和中部等大城市,這樣的話能源的傳輸也同樣要花費大量的成本,這樣就導致了本來廉價的能源成本提高了很多。另外,因為風能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不同年份的同一時間段風能的大小方向都會有所變化,這樣就無形中為風能的利用增加了難度。總的來說風能本身具有高效清潔,廉價豐富的優點,但是也因為技術發展不夠還受到限制,但在未來能源比例中必定會有一席之地。
風能的利用歷史悠久,技術也日益成熟,作為可再生能源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那么接下來我們就接受另一種可再生能源,這種能源產生的歷史不太久,但是卻是被公認的最清潔,也是儲量相當豐富的能源,并且全世界各國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應用,這也就是核能。
當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登山月球,并把美國國旗插在月球上的時候,這是他本人的一小步,但是必定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核能又稱為原子能,英文稱為“NUCLEAR POWER”,主要有兩種方式:核聚變和核裂變。但是由于現在對核聚變比核裂變能放出更多的能量,所以現在各國研發最多的也是核聚變,因此核裂變我們在這就不在贅述。核聚變,又稱核融合,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比方說氘和氚,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彈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4,并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之所稱登月是人類完成的一大步,其中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是月球表面土壤中有著大量的氦3元素。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研究發現,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計有上百萬噸。目前科學家正在利用氘-氚建立核聚變實驗堆,而利用氘-氦3參與的核聚變發電向人類提供能源,是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課題。作為核聚變中必不可少、安全的核聚變燃料,氦3在地球上分布極少,“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在核聚變發電商業化的前提下,如果能夠解決將氦3運回地球這一問題的話,8噸的氦3可解決全中國一年的能源供應總量。月球上百萬噸的氦3為全人類提供幾千年的能源是沒有問題的。
綜上所述,核能源已經成為了一種高效的能源,因此各國正向開發利用,于此同時,雖然我過開發核能源的時間很早,但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核電的發展其實相對緩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技術限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用核能供應國,已經有50多年的商用核電站歷史,目前共有104座正在運行的核反應堆,裝機總容量達1.03億千瓦,占美國發電量的20%。截至2008年12月,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運行的核電機組共有439個。其中美國是世界上核電站最多的國家,擁有104座,核電占該國總發電量的比例為 19%。日本的核電站數量是55座,核電比例為30%,計劃到 2030年將核電比例提高到41%。
就發電比例而言,目前全世界400多座核電站,年發電量占全世界總發電量的17%,其中,法國核電裝機占總裝機的78%,日本核電裝機占總裝機的36%,美國核電裝機占總裝機的20%,韓國核電裝機占總裝機的42%,而在中國大陸僅占1.6%。從這些數據也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爭相開發核能源。而也因為月球中含有大量的核能,所以探月對于各國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國家在發展的同時,因為能源的過度開發利用,還有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導致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有效地開發利用核能,必定成為我國科學發展的一個有效地解決方式。
雖然核能有著無可匹及的優點,也得到了全世界人的認可,但是核能其實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能源,開發利用必須得到小心重視。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認,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可能正在發生“事故”,2號機組的高溫核燃料正在發生“泄漏事故”。該核電站的3號機組反應堆面臨遭遇外部氫氣爆炸風險。2011年3月13日,共有21萬人正緊急疏散到安全地帶。這個例子是發生在我們身邊最近的例子,當然世界上發生核泄漏的事件還有幾個。這次核泄漏造成的危害波及范圍非常大,受災人數眾多。因此核能的利用也受到極大的限制。
在這個對清潔新能源要求越來越高的世界,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各國分外關注的一個話題,也因此新能源技術發展也分外迅速,因為我們始終相信,世界的明天是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