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功能
實現小麥、玉米保護性耕作生產全程機械化,通過免耕、少耕和作物秸稈覆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抗旱能力,200厘米土層內可較傳統翻耕多蓄水80—100毫米。
(二)技術要點
小麥、玉米一年兩作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體系以免耕秸稈覆蓋和隔年深松秸稈覆蓋為主,主要包括秸稈覆蓋技術,少耕、免耕施肥播種技術,雜草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深松技術等。
1.秸稈覆蓋技術。收獲后秸稈和殘茬留在地表做覆蓋物,是蓄水保墑、改良土壤的關鍵措施。
2.機械化播種、施種肥。采用免耕播種機(例:2BMFS-200型)進行苗帶旋耕的同時將小麥、玉米種子和種肥同時施到有秸稈覆蓋的土壤中,種子與肥料距離4—5厘米。
3.雜草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病蟲草害的多發期,噴灑化學除草劑和農藥。定期檢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深松技術。保護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生長、腐爛和蚯蚓等土壤生物活動松土,由于作業時機具及人畜對地面的壓實,有些地塊需隔年或隔兩年用深松機進行間隔深松,深松間隔30—50厘米,松深度25—30厘米。
5.機械化收獲。采用小麥聯合收割機和玉米聯合收割機,將作物秸稈粉碎均勻覆蓋地表,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
(三)適應區域冀、魯、豫小麥、玉米一年兩作種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