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多個地區退化或廢棄牧草地陽坡上發展光伏發電不僅有利于防風固沙,還能緩解氣候變暖,提高植被覆蓋率和土地使用效率,實現生態保護和光伏發電共贏。
科技媒體新能源網訊:在西北多個地區退化或廢棄牧草地陽坡上發展光伏發電,不僅有利于防風固沙,還能緩解氣候變暖,提高植被覆蓋率和土地使用效率,實現生態保護和光伏發電共贏。
西北地區應優化光伏發電布局

1.光伏產業有望成為西北部地區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光伏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定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中國能源向綠色轉型的重要產業。西北地區光伏資源豐富,大型光伏并網容量大約占全國總量的3/4。西北多數地區工農業發展滯后、經濟資源貧乏、增收渠道少。雖然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豐富,但分布不均,且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間歇性,因而充沛的光伏資源有望成為地方扶貧主渠道。由于水電受低溫影響大、風能不穩定性高,造成西北部這些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反而缺電頻發。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可以實現風光互補、水光互補,穩定用電以保障落后地區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加大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促進西北地區健康發展。
【深度】青海海東光伏產業發展及啟示
2.全國光伏發電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截至2015年底,全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十二五”期間實現年均增長177%,已居全球第一。特別是西北地區光伏資源稟賦優異,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均居前列。然而,中國光伏發電占比不及國際平均水平的1/10,不及歐洲的1/50;與此同時,“棄光”現象也十分嚴重。2015年,全國棄光電量約46.5億千瓦時,全部集中在以上四省,平均棄光率為12.6%,甘肅、新疆尤為嚴重,棄光率分別高達31%、26%,棄光電量占總量的近90%。
“棄光”現象反映了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快速擴張的產能受到消納能力、電網建設、外送通道容量等制約,尚未實現與消費需求的有機銜接,局部產能過剩與總體供給不足并存。總體來看,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光伏資源稟賦和生產力的逆向分布格局有關。西北地區光伏發電條件優越,卻遠離負荷中心,又難以實現就近消納。更重要的是,光伏發電規模增長過快、與電網接入規劃銜接不夠、項目布局與電力負荷分布不協調等實際問題,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矛盾,成為導致棄光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3.優化西北部地區光電發展刻不容緩。第一,西北地區發電空間嚴重不足與屋頂質量差和空地少密切相關。西北地區人少且多游牧,房屋數量少,經濟落后導致房屋質量難以滿足光伏發展的需要;另外,西北地區發展光伏的空地少與中國土地資源稀缺及土地政策有關。中國耕地占比約10%-13%,林地和草地占比約50%左右,但優質草地僅占10%左右。西北是中國重要的林地和牧草地資源儲備地區,大量土地質量差且利用率低。而根據相關政策,發展光伏應主要使用未利用地,林草地轉建設用地審批非常困難;且禁止在林地和牧草地上同時建設光伏項目,要求確保盡量不毀壞原有林草植被。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光伏資源豐富的地方未利用地極少甚至沒有,而大量性質為林草地的土地已荒廢甚至寸草不生。如果不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土地資源和光伏資源將被大量浪費。西北地區大面積林地和牧草地由于缺少水分已處于退化或荒廢狀態,如果在這類土地上建設光伏項目,不僅能保持這些廢棄地的生態質量不下降,還可以實現廢棄土地的充分利用。如果能進一步改良生態環境,實現促進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的共贏,將是對土地綜合利用進行的一次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