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被斷電賬號被封
讀者孫先生向記者反映,他一共使用了8次APP“GOFUN出行”租賃新能源車,其中4次發(fā)生了拋錨事故。“車子開到一半沒電了!”之后,他撥打“GOFUN出行”客服熱線請求救援,對方回復,讓他自行解決,不管是拖車還是充電,費用都需用戶自己承擔。孫先生十分不滿,“明明是他們保養(yǎng)不到位,車子沒有充滿電,為何要我來承擔拖車費用?”他說,這4次拋錨,在他的強烈要求下,“GOFUN出行”最后未向他收取費用。
12月5日,孫先生駕駛“GOFUN出行”電動汽車出行,車子再一次中途“歇腳”。據孫先生介紹,在斷電前的半小時,他接到了“GOFUN出行”的電話,要求他盡快結束用車,把車子歸還到網點,理由是“超出了規(guī)定的36小時用車時間”。孫先生說,“GOFUN出行”要求用戶“原借原還”,必須在借的網點歸還車輛,但網點少,讓他根本來不及在短時間內還車。他沒有理睬“GOFUN出行”的警告,繼續(xù)開車,“想不到給我斷電了!”車子被斷電后,孫先生隨即發(fā)現自己的賬號無法使用,已經被封,再也不能租車了,“憑啥無緣無故封我的賬號?”
12月11日,記者聯系到“GOFUN出行”。一名客服人員解釋,封號是因為孫先生多次超過規(guī)定用車時間。“最近的一次是12月3日借車,12月5日還的。我們的規(guī)定時間是36小時之內。”但孫先生經常一連使用二三天,發(fā)生拋錨也不去主動充電,違反了“用戶協議”,最終公司才會做出封號的決定。
推廣普及需要合力
一樁小投訴,卻點出了新能源車分時租賃目前的“死穴”。相比傳統汽油車的租賃,新能源車分時租賃服務,方便、快捷,推動了綠色出行和共享經濟的發(fā)展,但在能源補充上,先天不足讓其發(fā)展步履維艱。
據記者調查,盡管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號稱“給個插頭就能充電”,但恰恰這個插頭在停車場里是個稀罕物。公共充電樁設施目前在本市各類停車場內的普及率非常低,類似加油站概念的充電站也還處于紙面狀態(tài)。“GOFUN出行”方面表示,APP主打“分時租賃”,還沒有開辟長租業(yè)務,規(guī)定用車時間36小時之內,是考慮到“能夠及時給車子充電”。而調查中,記者發(fā)現,盡管目前全國有多家公司推出了新能源車租賃服務,但上海遠沒有普及,投放的車輛數量不大,只有“GOFUN出行”、“EVCARD”等少數幾家商家。基于充電維護方面的考慮,“EVCARD”也僅對個人用戶提供分時租賃服務。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與“摩拜”“OFO”等自行車分時租賃的風生水起相比,新能源車的分時租賃還處于起步階段。“上海的公共充電樁數量直接決定了新能源車的使用方便程度,進而影響到車輛投入的數量,甚至在私家車的推廣上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很多風投資金都在觀望,他們已經投給了自行車,卻還不敢投到新能源車上。”這位業(yè)內人士說:“公共充電樁的建設,既要靠政府在政策、法規(guī)等層面的推廣和保障,也靠社會各方在資金上的投入。”
按照公司規(guī)定,“GOFUN出行”最終沒有解封孫先生的賬戶。但顯然,用戶的自律,只是推廣這項綠色出行新方式的一面,而要讓它真正方便、快捷起來,社會各方合力推動公共充電樁的建設,更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