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采樣器是用來實時監測空氣質量的,在國家直管的西安市長安區監測站,任何人不經允許也是不得入內的。然而,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分局主要官員偷配鑰匙并記住密碼,用棉紗堵塞采樣器,致使數據異常,引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注意。10月25日,有媒體曝出相關人員因涉嫌“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被警方帶走,引發各方關注。
可以說,發現西安環境監測站數據造假是環保部門開展專項檢查的一個成果。來自環保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國各級環境執法機構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環境犯罪案件1172起,同比上升14%。其中,有不少是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件,成為最嚴重的治理之“霾”。
近年來,為實現環境質量達標的目的,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門指使監測站編造、篡改監測數據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公信力。環境監測數據與公眾感受不匹配,一直是個問題。就在不久前,還有環保專家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治霾成效為何不能與公眾感知一致做了解析。專家認為,當污染物濃度下降幅度還不能由公眾目測和直觀感覺進行區分的時候,體現治霾成效的數據就有可能與公眾感受不同。要想消除這種差異,既需要普及科學治理知識,也要開展保證環境數據真實的行動。
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真實可靠,必須成為底線,這也是環保部門近段時間下大力氣開展全國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專項檢查的原因。此項檢查的目的,不僅是要完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的質量管理和技術體系,還要查處發現的虛假偽造數據行為,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問責。在全國各省區市開展空氣自動監測質量自查的基礎上,環保部還會組織開展交叉檢查、“回頭看”檢查等多種形式的檢查,嚴防數據造假。
西安環境監測站數據造假之所以備受關注,還在于涉嫌造假人員被警方帶走的進展出乎意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以往數據造假行為多是內部批評處理了事。而根據新環保法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政府環保部門和其他負有環保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如有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環保部印發的、今年1月1日起執行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也明確指出,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構成違法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處理。依法治理數據造假頑疾、嚴懲造假以示威懾的一系列規定表明,監測數據必須真實,容不得半點糊弄。
西安環境監測站數據造假暴露出的環境監測中的漏洞和短板,值得所有相關部門舉一反三。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實可靠,為環境管理的科學決策服務,既是普通民眾最現實的關切,也與環保工作長遠發展休戚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