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可以考慮由環保部來發行綠色國債,在資本過剩的背景下引導資源流向政策鼓勵的綠色領域,不僅可以推動經濟轉型,而且還能熨平資本過剩帶來的波動。
中國的國債發行人是財政部,現在財政部每年發行的國債已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如2015年財政部全年國債發行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達到2.1萬億元,其中儲蓄國債發行3000億元;2015年末國債余額實際數為106599.59億元;2016年末國債余額限額為125908.35億元。
中國的國債總體上看還是非常受歡迎的交易品種,老百姓對國債還是非常買賬的。迄今,我國國債的持有者為個人居多,機構投資者居少。從2014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從未低于50%。國債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主要有社會保障基金、保險公司以及投資基金三類,不過,它們持有的國債比例不高,如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國債每年的金額保持在20-60億元,保險公司雖然從數量上看己經不少,但其投資國債的比重很低;證券基金投資國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債發行規模的擴大。
值得一問的是,這些國債發行之后都用于哪些領域了?無非是投資基礎設施和公共部門,用于經濟發展,實事求是地說,也有一部分用于污染環境。不過這沒有辦法,財政部是從宏觀經濟大局考慮問題的,只要搞建設就會有污染,差別只是污染大小的問題,財政部畢竟不是環保部門。
問題是,環保部門可以發債嗎?
我的研究結果是,可以!這就是綠色債券。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國,像興業銀行和青島銀行發行的債券規模達到了75億美元,中國銀行在7月份也發行了30億美元的綠色債券,規模上令人滿意,市場反響也不錯。中國的“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搞“綠色金融”,但怎么搞,還沒有十分明確。從技術上看,由市場主體來搞更容易一些,像興業銀行和中國銀行那樣的搞法就可以,但也可以由政府部門來搞,雖然法律上會一些障礙,但這是好事,也是大趨勢,有關障礙并非不可破除。在中國,最大環保部門就是國務院部委序列的環保部了,它作為一個發債主體,可以強化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推進環保工作的進行。對于環保部來說,過去搞環保只有一個行政杠桿可以用,如果能發綠色國債,就多出來一個資本杠桿,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將會得到真正加強。綠色國債就是一種特殊的財政資源,環保部如果支配這一部分錢,那就要把環保標準做好,才能拿錢。這樣一來,環保部的工作將會躍上一個新臺階。
當然,從財政規則來考慮,由財政部發行綠色債券,再全額交付環保部支配,也是可以考慮的一種辦法。總之,綠色債券機制的關鍵是,必須有一個真正的綠色系統來配套執行、落地,才會有實際的效果。錢如果都混在一起使用,那是看不出來效果的。
根據國外的統計和分析,中國每年最少需要2萬億到4萬億人民幣的投資,才能滿足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需求,由于政府提供的資金不足以支持所有項目,估計有多達85%至90%的投資將會來自私營領域。事實上,中國政府也已經宣布計劃于2016年發行3000億人民幣的綠色債券。今后要做的,環保部成立一家國家綠色金融公司專門搞綠色債券的發行。這樣一來,中國的環保部實際上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搞綠色國債的政府部門了。我個人認為,李克強總理的國務院非常值得在這方面搞一點創新,跨越的步子大一點。這對人民幣國際化和應對氣候變化,都是極為重要的。
從國際上來看,綠色債券的總規模和發行主體并不多。比如,目前與氣候相關的債券市場存量是6940億美元。而發行人主體不多,在運輸領域大約有148個發行人,能源領域有84個,水資源領域有84個,廢棄物和污染治理領域的發行人大約有27個,土地方面的發行人只有17個。從國際上這些數據來看,中國環保部發行綠色國債將有很大的空間。
要指出的是,發行綠色國債的做法與資本過剩有重大關系,實際上,這個創意就是從資本過剩的理論框架而來(關于資本過剩的理論分析及影響,詳見《顛覆世界的城市化》,陳功,2015年9月)。正是因為資本過剩,市場上浮濫的頭寸很多,所以才有可能把過剩的資本引導到正面消耗方面,而不要引導到負面消耗方面,比如戰爭,或者投向過剩產業繼續制造環境污染。
要指出的是,綠色國債能夠用于很多超遠期的事情,比如氣候項目,這在全球國際政治和外交領域的影響都非常大。而綠色國債投入到長期環保項目,非常適合用于熨平資本過剩的波瀾,也非常有助于政府改革。我在《顛覆》一書里講過一個重要觀點:未來的政府要轉型成為公共福利組織。而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得有資源做這些事情,綠色國債就是這樣一個工具。
形勢變化對中國政府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過去政府的眼光就是一個五年計劃,能有個5年、10年的眼光就算夠遠的了。但現在的世界要求我們必須要有100年的眼光,還要有工具給政府,這樣世界各國的政府部門就在不知不覺當中發生轉型了,這就是我所說的政府成為“公共福利組織”一說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