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北京環衛集團向海口市輸出的“京環模式”在瓊山區正式落地運行,標志著海口市環衛一體化PPP項目正式揭開帷幕,截止今年4月,京環公司、龍馬公司、玉禾田公司、京蘭公司分別接手四個區的環衛工作,帶來了大量社會資本對現代化環衛設備的投入,實現了建成區環衛PPP模式全覆蓋管理。該模式改變了海口市城市環境的模樣,更成為該市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全面促進城市管理的轉型升級的示范樣本。
設備猛增一二級城市道路機掃率達100%
據了解,引入環衛PPP模式之前,該市機械化清掃作業率僅為19%。PPP項目企業進駐后,4家環衛PPP企業共投入經費2.46億元,購置機掃車、清運車、護欄清洗車等各類環衛作業車輛達到3252輛、電動保潔車近3000輛。京環環衛公司總經理陸文進介紹說,這些車輛各具神通,能夠針對海口的各類環衛難點大顯身手。他舉例:人行步道掃路機解決了人行步道的機械化作業問題,降低工人勞動強度,逐步降低了人行步道的塵土殘留量;小型路面養護車能夠清理墻體、市政設施頑固小廣告;掃路車實現了機械化保潔作業,將人工保潔從主次干道撤離到人行道和綠化帶,消除人工機動車道保潔的安全隱患。
目前,全市機械化清掃率已提高到60%,建成區一、二級城市道路機掃率達到100%。機掃率的上升,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方式,既減輕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道路清潔保潔效率,在較短時間內使城市的環境衛生質量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管理壁壘被打破實現環衛保潔全覆蓋
市環衛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推行環衛PPP,將以往一個區域內的各城市部件分屬不同部門負責,變為由環衛企業一攬子管理,增加環衛作業的內容、擴寬了作業范圍,環衛作業內容將原來“紅線到紅線”范圍內的道路清掃保潔,拓寬到“墻到墻”的城市部件保潔。這種做法打破了各管理部門之間的壁壘,較好解決了部門之間職責不清甚至推諉的問題,有效提高了整體管理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3584條道路、總面積6810萬平方米、水域岸線160.16公里、總面積4910萬平方米,已經全部納入環衛PPP企業管理,實現了環衛管理的全覆蓋。
政府部門轉變職能強化行業監管
市環衛局與四個區環衛局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員在各路段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通過微信群等各種方式通知PPP公司,督促整改;每月,市區兩級都會根據考評結果對PPP公司進行打分,打分的高低,直接決定經費的支付和處罰的依據。
據介紹,該市推行環衛PPP后,市區環衛部門不再保留環衛作業隊伍,環衛部門的職能由原來的“建管一體”轉變為監督考核PPP項目企業、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研究環境衛生行業發展規劃、引用新科技、新產品,不斷推動環衛事業健康發展等。
在對PPP項目企業的監管上,該市采取將企業的運營收入與其提供的環衛服務質量相掛鉤的方式,制定了一整套嚴密的監督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作為經費支付和處罰的依據,并建立退出機制,對PPP項目公司出現的提供服務不符合考核標準、設施、設備及車輛投資投入過低影響服務效果等問題,政府可收回特許經營權,處置項目資產。
提升工資等待遇增強環衛工人歸屬感
引進PPP項目,環衛工人們其實最擔心著這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公司顧利益不顧他們,把他們當包袱一樣甩掉。其實他們的擔心是多余的,海口市明確,不管哪家公司競標成功,必須無條件接受原有的環衛工人,讓他們不失業,有飯吃。事實上,幾家公司也都盡已所能,讓工人們的利益得到更大的保障。龍馬環衛公司總經理羅福海說,給工人們增加工資不算,光是給工人們增加意外傷害險這一項,公司每年就要多支出數百萬元,環衛工人因公死亡賠償金最多可拿到80萬元,這是過去工人們想都不敢想的。
據京海環衛公司法人代表張興海介紹,從去年11月開始,瓊山環衛工人工資普遍增長。以前環衛工人平均到手1300多元,現在已經增加到2000多元。由于工作勞動不強,以6.5小時為一個工作日,如果要求加班,加班費和績效獎另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