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28”號5月13日電 題:在長江口的貧氧區“號脈”
一個人,如果身體不健康,可能會“貧血”;一片海域,如果生態不健康,可能會“貧氧”。受人類活動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世界一些河口或近海生態系統發現了貧氧區,其中就有我國的長江口。
據東海區海洋環境公報,2014年8月,在長江口外海域發現貧氧區位于南匯嘴以東約105公里,距嵊山島約20公里;貧氧水團分布于30-50米水層處,面積約為3253平方公里;貧氧區溶解氧最低值為0.52毫克/升,溶解氧飽和度為7.20%。
東海區正在進行的“春季體檢”中,水體中的溶解氧是一項重要監測指標。研究表明,當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低于4毫克/升時,養殖魚類就會受到影響;當溶解氧含量低于3毫克/升時,底棲動物數量會大大減少;當出現持續低氧(溶解氧含量小于2毫克/升)時,海洋生態中的各種動植物就會受到致命傷害;嚴重的缺氧還會造成海洋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的崩潰,導致“死亡區”。
自從5月5日“向陽紅28”號啟程后,東海監測中心隊員在每一個監測站位,都進行了水體中的溶解氧監測。由于溶解氧接觸空氣后易變性,每一個水樣必須在船上及時進行固定處理。每到一個站位,監測隊員祁國榮用專用的碘量瓶采集水樣后,先加氯化錳溶液固定,再加碘化鉀溶液析出等量碘,最后再用硫代硫酸鈉進行滴定分析,就可以得知水樣中溶解氧的含量。整個航次,這樣的實驗要進行上千次,采集上千個溶解氧數據。
監測隊長李陽介紹說:“長江口的貧氧區主要出現在8月份,11月份左右消失,每年的貧氧范圍和地理位置都有變化,核心區域位于東經123度附近海域。東海區在每年的夏季監測中,都有專門項目加密監測貧氧區。此次春季監測中采集溶解氧數據,相當于給貧氧區號一號脈,為深入研究貧氧區的溶解氧季節變化積累第一手資料。”
貧氧,又稱為“低氧”,目前已成為影響世界河口和近海生態系統的一種普遍現象。尤其是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土地利用變化、生活和工業污染物的排放、海岸線開發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使得低氧對河口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更加嚴重。全球海洋低氧/缺氧的面積日益增大、持續時間增長、爆發頻率增加,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成為威脅海洋生態系統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專家們研究認為,長江口的低氧現象是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雙重作用的結果。每年夏季是長江的豐水季節,水量大、水溫高。大量長江沖淡水的注入,導致高溫的淡水浮在高鹽的低溫海水之上,形成溫度和鹽度雙躍層,從而阻隔了深層海水與表層水的氧氣交換,底層耗氧來不及補充,形成低氧區。
隨著經濟發展,人類活動造成長江入海污染物增加,近海海域水富營養化,使水體表層大量浮游植物暴長,并隨著營養鹽耗盡而亡,形成大量有機物質碎屑沉入海底;在分解的過程中消耗大量氧氣,進一步加劇了溫鹽躍層造成的海底氧虧損。這是近年來長江口低氧區范圍與嚴重程度急劇攀升的主要原因。
專家們呼吁,對于長江口越來越嚴重的低氧現象,應進一步予以重視,進行源頭治理,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減少污染物排入長江,增強海洋環境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