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上海大歌劇院將坐落在黃浦江畔,能不能用流線型線條,體現黃浦江水的質感?”擔任過世博會總導演的滕俊杰這樣暢想。
“十三五”期間,浦東將新添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三個市級文化設施。為此,本市相關部門發(fā)起國際青年建筑師設計競賽,希望通過“群智群策”“眾籌眾創(chuàng)”,描繪上海未來重要城市景觀的外觀和內涵。
“真正的好建筑,骨子里就有一個美人胚。”上海創(chuàng)意設計師協(xié)會主席、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這樣比喻。在賽事發(fā)布會上,浦東新區(qū)規(guī)土局局長許健曾還透露了一樁舊事:“建造南浦大橋時,對于如何減少引橋造成的土地浪費問題,難倒了不少設計師。當時一名中學生給市政府寫信,提出大橋引橋采用螺旋形一層一層盤旋向上,在空中兜圈子以節(jié)約土地的方案,南浦大橋施工時真的采用了這個創(chuàng)意。”
好建筑的“美人胚”該如何塑造?設計圖書館、博物館、歌劇院這樣的專業(yè)文化設施又會遇到哪些難點?青年設計師在大膽設想的同時,如何拿出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設計方案?設計時應重點考慮哪些需求和元素?連日來,記者采訪了一些業(yè)界專家和三大館的未來用戶,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或許有“拋磚引玉”之效。
用設計讓城市生活更美好,青年設計師們,準備好了嗎?
設計充分考慮功能定位
建筑盡量少“說話”
或襯托內容“說話”
“對青年設計師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和難題就是沒有前例可參考。”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說,目前圖書館發(fā)展進入第三代,“第一代圖書館主要功能是藏書,像舊上海市立圖書館,書庫在當中,閱覽室在周圍,讀者與資料是分開的。第二代圖書館注重開架閱覽,如當下的上海圖書館,有100多萬冊開架圖書,讀者與資料是接近的,這種布局更適合個別閱讀。第三代圖書館不再局限在書本,而是以交流、共享為中心理念,讀者既可個別閱讀,又可討論交流;既能獲得信息,又能體驗和使用各種學習工具,突出數據、多媒體和人。這將是一種全新的空間形式,需要青年設計師發(fā)揮才干。”
功能定位提供了設計素材
場館的功能性,是不少專家提出首要考慮的要素。“未來的上圖東館,需滿足五大功能定位,衍生出五大功能空間:資源保障中心、知識交流中心、決策咨詢智庫、創(chuàng)新體驗中心、國際交流平臺”,吳建中指出,這五大功能定位實際上為青年設計師提供了設計素材和“炮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大功能空間絕非各自獨立,如何以“以人為本”“科學合理”“開放靈活”“生態(tài)環(huán)保”“互聯(lián)互通”為原則,形成合理空間布局,值得青年設計師思考。在吳建中看來,此次三大重要文化設施面向國際青年建筑師舉辦設計競賽,更強調的是概念設計和理念發(fā)揮,“如果青年設計師對這些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理解不深不透,可能很難做出恰當且優(yōu)秀的設計。”
“很多世界知名美術館、博物館,如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等,都是通過大修,對空間布局和展陳進行大量調整,日漸完善的。作為新建場館,在設計上應該盡量不留遺憾。”中華藝術宮副館長李磊指出,三大館設計應充分考慮功能定位,對公共文化設施來說,最重要的是內部空間,建筑要盡量少“說話”,或者說要襯托內容“說話”。當然,建筑少“說話”不等于平庸,但內部空間一定要服務于場館功能,“就像改造后的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和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外部造型很有特色,內部空間也安排合理、光線適宜。”
可發(fā)揮想象,但不要太復雜
“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簡潔、大方、莊重是我們的追求。”吳建中認為,在建筑外形上,上圖東館不求奇、特、炫,要中規(guī)中矩且融入中國特色,“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內部功能與空間設計。空間是圖書館建筑的核心要素,它不僅與建筑形態(tài)有關,還是圖書館功能和思想的具體表達。我們希望未來的上圖東館可以借助空間語言的表達,打造激揚智慧、交流創(chuàng)新、共享包容的共同體,成為大眾的‘書房、客廳、工作室’。”
“空間功能好,也不失時尚骨架。”汪大偉提出,建筑之美在于比例、尺度,建筑骨架不勻稱,靠外面“化妝”“貼皮”是補償不了的,“以前很多場館的專業(yè)功能是靠占用資源的無限擴大來提升,值得考慮的與其說是專業(yè)場館的‘得房率’,不如說是資源占有比和性價比——在有限資源里面,如何做到功能最大化。”
“設計師可以發(fā)揮想象,但不要太復雜。”在滕俊杰看來,比起建筑外觀,更重要的還是在功能上適應觀眾觀演的體驗和需求。比如未來大歌劇院建設,“聲音效果要好,觀眾席不要離舞臺太遠,觀眾席椅背上也可以做文章。現在劇院里,字幕都打在舞臺兩側,對不少觀眾來說是種干擾。”他建議,不妨參考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將字幕屏設置在椅背,還有不同語言可選擇。此外,歌劇舞臺搭建時間通常需要四五天,可參考國際標準,搭建多塊舞臺,前臺在演出,后臺可搭建舞美,以便實現多臺劇目的輪換演出。
青年設計師要綜合考慮設計方案的國際性前瞻性
未來將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運作
三大新文化設施建成后,未來將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長期運作。基于此,不少專家建議,青年設計師要綜合考慮設計方案的國際性、前瞻性。
上海圖書館東館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其中書庫面積只占5000平方米,大量空間留給讀者活動。“上圖東館的建筑理念要保證20年不落伍,其重點不在于藏書容量,而在于發(fā)展理念。”吳建中說,上圖東館以“上海智匯綜合體”為建設目標,其核心理念是3個“i”——intelligence(智慧)、innovation(創(chuàng)新)、inclusiveness(包容),設計上應充分體現人性化、生態(tài)化、開放化、智能化的發(fā)展方向,綜合考慮大眾服務需要與未來發(fā)展趨勢,建筑節(jié)能、環(huán)保和室內外生態(tài)和諧也應考慮在內。
上博東館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以“傳承·經典”為特色,融合多個藝術門類,突出書畫、工藝藏品優(yōu)勢,目標是建設成為“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目前上博所有展廳都是封閉式的,采用人工光,不只是上博,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博物館都是如此,這也是1993年后影響整個博物館界的展陳方式。他希望,上博東館能打破封閉式的展覽方式,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展廳內部、不同展廳之間、建筑內和建筑外追求一種通透性。“其實,這種趨勢在國際上已經慢慢出現了,希望通過東館在國內形成好的范例。”
上海大歌劇院將選址世博后灘地區(qū),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打造上海“沿江沿河”文化新地標。上海大歌劇院的建設開創(chuàng)了全國專業(yè)歌劇院的先河。上海歌劇院副院長張慶新介紹,上海歌劇院為了實現國內領先、世界知名歌劇院的目標,將聚焦多元、精湛的藝術定位,一方面把原有的劇目鞏固下來,更重要的是堅持以民族原創(chuàng)為基礎,加強原創(chuàng)劇目的經典化。作為一個專業(yè)歌劇院,也需要為各種不同版本的歌劇提供演出平臺。將力爭在2020年之前,有50部大型歌劇劇目與硬件設施做很好的銜接。
也有專家提出“開放式展陳”的另一種思路,比如,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利用3D打印技術,把文物復制品放在展柜外,公眾可以直接把玩觀賞;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在每個展廳外,都有志愿者定時展示復制品模型,邀請參觀者動手組裝,這些都是貼近參觀者、富有人性化的展陳細節(jié)。專家提出,國外的一些比較完善且成熟的展陳方式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一些功能需求可以納入未來展館的整體設計中。
汪大偉則認為,未來的三大館應建成世界文化交流共享平臺,其設計和功能設置要充分考慮前瞻性,如大歌劇院要呈現各種最新舞臺藝術形式,成為全世界藝術探索者的保留空間,在初始設計時就要收集國際上各種新興舞臺藝術走勢。
變身城市公共活動中心
空間從公有到共有
承載大眾精神生活
上海大學建筑系主任劉勇指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相比過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未來圖書館、博物館等展館的建設已經超出了建筑范疇,更多的是城市公共活動中心,給市民和各領域專家提供交流的場所。
開放性和交流感很重要
“設計師不僅要關注建筑外形、設計美感和專業(yè)場館功能,更要考慮如何引導更多市民關注公共文化,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中,這將成為城市的財富。”上海公共藝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執(zhí)行主任金江波提出,開放性和交流感是公共文化設施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金江波以獲得第三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的臺灣羅東文化工場為例,羅東文化中心被設計成一個可供任何人在任何時間自由進出的“大棚子”,除舉行大型藝術文化活動外,也是周邊居民散步、運動和休閑的地方。“公共文化空間應該讓人產生主動參與的意愿。當然,這并非說一定要采用玻璃材料做外墻,看似通透、開放,但只是物理意義上的。”金江波說,羅東文化工場內部設置了很多小型廣場、小型休息室等設施,人們可以自由地行走、坐下甚至躺下,產生享受和愉悅之感,空間語言的開放使人主動介入,這是文化交流發(fā)生的重要手段。
吳建中提到美國西雅圖中央圖書館,這座11層高建筑被打造成為一個巨大的流動開放空間,每個室內空間沒有絕對隔離,讀者可以很自然地從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建筑整體做到最大限度的開放和通透。在空間布局上,圖書館有其特定需求,比如從靜到動的讀者動線設計,樓層從低到高如何做到從常用到不常用、人流從多到少,這些都是設計師必須考慮的。
上博東館將采用開放式展陳
對博物館來說,開放也是關鍵詞。
過去,大多數博物館都有窗,可以讓自然光透入。如今,盡管建造水平越來越高,但博物館大都成了密封盒子,全部使用燈光照明。要引入自然光,必須考慮避免紫外線對文物的侵害。自然光還會隨著天晴、天陰變化,如何控制展廳室內照明的恒定性也是個問題。在室溫方面,滿足文物保護和人舒適性的要求有所不同,且文物對濕度平穩(wěn)的需求比溫度更高。以目前上海博物館的22℃恒溫為例,對于參觀者來說,可能需要冬天脫一件外套,夏天加一件衣服。除了設備的革新,能否通過建筑設計,在溫度、濕度、文物保護及觀眾舒適度上做到更理想的平衡?
楊志剛曾在國際博物館館長高峰論壇上透露,上博東館不僅將采用開放式展陳方式,還將利用開放式文物保護修復陳列,現場展示書畫裝裱和青銅、陶瓷器修復的工藝過程,讓觀眾直接看到文物修復的實際情況,這對建筑設計也提出了相應要求。在這方面,杭州的絲綢博物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已有嘗試。
杭州絲綢博物館修復展示館為雙層結構,一樓用于紡織品的修復研究等工作,二樓向觀眾展示修復后的紡織品文物。觀眾在二樓參觀時,可以透過玻璃看到一樓的修復場景,但僅限于“工作區(qū)域”。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建筑里有文物實驗室和文物保護部,公眾可以參觀,但無法進入工作區(qū)域,只能在走廊里通過窗戶看,或通過門口電視觀看文物修復錄像。
文物修復是個漫長過程,在公眾看來,難免單調和重復,而暴露在公眾視野下工作,對文物修復人員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不小的挑戰(zhàn)。如何在設計上滿足觀賞并避免干擾,又是設計師必須應對的一個課題。
在專家看來,未來上海三大新文化設施的功能需求形式定位各有不同,設計方案各有側重,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承載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公有到共有,成為真正適合和融入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城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