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望“十三五”,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潛力與壓力共生,只要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中國經濟可以實現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面臨六大機遇。一是人口城鎮化。從需求端看,人口城鎮化進程將創造巨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加速消費升級。從供給端看,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情況下,人口城鎮化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成本、培育現代產業工人隊伍具有重要意義。二是經濟服務化。消費升級將創造公共性服務、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的巨大發展空間。今后我國應努力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包括養老、醫療、衛生、旅游、文化、物流業、互聯網相關產業等領域。三是發展綠色化。資源環境瓶頸壓力加劇、新興產業勃發、消費者環保意識增強都將創造綠色低碳經濟機遇。四是產業高端化。產業結構的水平要從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對沖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五是社會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是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突破發展瓶頸,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能降耗減排,提升產業競爭力、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六是經營國際化。未來5年,中國進口將達10萬億美元,出境旅游會超過5億人次;未來10年,對外投資將超過1.25萬億美元。
對經濟的信心來自于對發展問題和挑戰的正確認識。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是改革得以持續深入推進的根本動力。在看到中國經濟面臨眾多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制造業和煤炭去產能任重道遠。產能過剩浪費許多寶貴的資源,扭曲了資源配置機制,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障礙。職工安置問題也是化解產能過剩中的一個重大挑戰。二是房地產亟須大力去庫存化。房地產市場的高庫存是我國經濟的潛在風險。房地產市場一頭是金融,一頭是實體經濟。房地產市場的穩定事關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三是實體經濟成本居高不下。大量實體經濟企業面臨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和成本不斷上漲的雙重壓力,實體經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成本擠占了企業狹窄的利潤空間。四是企業和地方政府杠桿率偏高,金融潛在風險點多面廣。截至2015年末,政府部門債務占GDP比重為56.5%,實體經濟杠桿率為239.8%,全社會杠桿率為260.8%。同時,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我國金融體系局部風險頻繁顯露,相互影響,相互傳染,要高度重視當前金融領域的各種風險點。五是農民工市民化和扶貧攻堅成社會經濟最大短板。貧困是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此外,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進程中,2億多農民工在實現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地域轉移、從農業到非農產業的職業轉換,但并未真正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身份的轉變。改變“半城鎮化”的現狀,實現農民工的市民化與整家遷移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挑戰。六是環境需要大力去污染化,綠色發展任務艱巨。去除帶毒有害的GDP增長,雖然短期內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下行壓力,但從長期來看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