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湖南省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管理委員會、省統計局,權威發布兩型社會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湖南“3+5”城市群中,株洲以縱向指數第一、橫向指數第二,居于領跑位置……
株洲兩型社會綜合改革縱深推進,升溫加速。
8年征戰,8年磨礪。工業重鎮株洲,正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曾經的全國空氣污染十大城市,變成國家衛生城市;曾經資源外流的城市,變成“中國最具投資價值的城市。”
先行先試,率先突破。8年來,株洲每一步都走得執著而堅定,以自己的實踐驗證了一條真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摘“污染”帽,打贏“生態保衛戰”
株洲是“一五”“二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城市,在創造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180多個“第一”的同時,其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環保壓力與日俱增。2008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官員來株洲考察,面對眼前景象,心頭一震,不由嘆息:水是“雞尾酒”,天是“五彩云”,晴天一身灰,落雨滿地泥……這樣的環境,怎么能夠適應居住和生存?
株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自我加壓,態度堅定:兩型社會綜合改革,貴在先行先試,率先突破。不行怎有改變,不試哪來進步,讓我們苦拼幾年,積小勝為大勝,聚小變為大變,以城市的變化,交出一份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
一年一主題,八年鏖戰急。
2008年,實施城市“五改”(即小街小巷改造、砼(混凝土)改瀝、人行道板改造、“穿衣戴帽”換裝、電力桿線下地);
2009年,推進城市“四化”(即美化、綠化、亮化、數字化);
2010年,打響“三大戰役”(即城市提質、園區攻堅、旅游升溫);
2011年,進行農村環境整治試點(即以“村容整潔、生態良好、完美宜居”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012年,全域城鄉環境同治;
2013年,啟動三個“基本”(即用三年時間,基本消滅煙囪、基本關停污染企業、基本解決污水直排湘江問題);
2014年,全力投入湖南省政府“一號工程”(即湘江的保護與治理)。
2015年,全面深入推進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
綠色生活,兩型價值入民心
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大處看是價值取向,小處說是行為習慣。為了使兩型理念根植人心,株洲在全省率先組織機關、學校、社區、家庭等14大類別的兩型示范創建活動,形成有標準、有方案、有隊伍、有行動、有評價、有成效的“六有”工作機制,引導市民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為了推廣低碳生活、綠色生活,株洲的兩型活動頻率密集,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無車日、地球日、湘江毅行,志愿者在行動;“兩型達人”“兩型家庭”評選,透過身邊的榜樣,市民對兩型有了更多知曉和了解。兩型漸成市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綠色低碳,融入市民生活。建成全國第一個低碳出行體系,堪稱株洲的神來之筆。“公交電動化三年行動”,將全市所有公交車全部置換成混合動力或電動汽車;促成綠色出行,株洲將公交票價全部降為1元;投資2億元,建成全省第一個擁有2萬輛自行車、3小時內免費租賃的公共自行車系統;市區出租車,半數以上已使用油氣雙燃料。
造“智能”模,一網打出“兩型”磚
“造什么模子,出什么樣的磚。”兩型建設的成果來之不易,株洲格外珍惜。除了理念、模式、體制機制、文化的創新,株洲尤為看重制度建設。“株洲模式”“株洲特色”不脛而走。
2009年,株洲投入3600萬元建設覆蓋全市中心城區的數字化城管系統,實現了全國第一個將3G現代通信技術融入數字城管,第一次將視頻實時監控技術融入GPS系統運用。
城市網格化管理,也許不是株洲的創造,株洲卻把它發揮到了極致。該系統將株洲市區分為116個責任網格,配置信息采集員155名。高效監管、高速處置、高質量考評,將株洲的城市管理水平升華到一個新的層面。2012年、2014年,株洲兩度摘取“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株洲建立“一月一述評、一季一碰頭、半年一調度、一年一考核”的工作推進機制,并率先與省直部門對接,開展廳市共建,先后與16個省直部門和16個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借助外力,聯手推進。在全省率先設立兩型社會建設引導資金,每年投入15億元,支持兩型建設。
云龍示范區是株洲精心培育的一個兩型亮點,突出綠色低碳,遵循“生態城、文化城、旅游城”定位,株洲在該區實行大部制改革,7個職能部門承擔一級政府的全部職能和多項市級經濟行政管理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