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2日下午,由解放日報主辦的“‘關注藍天’——產業結構調整•節能環保研討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旨在引領節能環保理念,分享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加快推動本市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市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出席論壇并發表了主旨演講。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荷蘭王國駐上海領事館、市環保局、市交通委等相關單位代表出席了會議并做了精彩的發言。
李耀新主任在主旨演講中指出,當前,本市產業結構調整正處于由“以節能減排為主要目的的末端治理型被動調整”向“以轉型升級為主要目的的戰略性主動調整”轉變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適應新的形勢,做好頂層設計,理順體制機制,同步考慮轉型發展與調整淘汰,加強戰略性主動調整;要強化運用制度、政策、法律、市場化機制及資金扶持等綜合手段,依法調整、主動調整、成片調整相結合,提升行業結構優化效應、產業布局調整效應、節能減排環境效應、城市安全管理效應、生態環境提升效應、產城融合發展效應;要通過“定標準、轉方式、抓重點”加強全流程管理、全過程監控、全效果考量,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機制,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保障上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
據悉,2007年以來,本市累計實施調整6000多項,節約標煤830 萬噸,騰出土地 13萬余畝,平穩分流職工45萬余人。推動浦東張江、嘉定南翔、奉賢新城等了12個成片區域專項轉型調整,騰出土地超過1萬畝,引入中國商飛研發中心主體項目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四新”經濟,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型升級。尤其是2014年,我們創新工作思路,堅持鎖定企業項目、鎖定調整地塊、鎖定調整時間、鎖定區縣責任,堅定推進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全年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項目近650項,減少年能源消費量47萬噸標準煤,涉及工業產值184億元、騰出土地2.5萬畝、平穩分流職工近6萬人,為四新產業集聚發展騰出新空間;我們還出臺了全國首份《上海市產業結構結構調整負面清單和能效指南》,通過差別化電價政策,以強制性、約束性標準配合市場化手段倒逼企業主動調整。2015年、2016年擬調整2000項,進一步壓縮傳統劣勢產業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