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原執行副會長馮并先生在談到解決霧霾問題時說道:“第一個現在該用真正的市場手段解決我們的問題,市場問題要市場來解決;第二個產業問題,應該由企業和產業來解決。第三是供給角度,應該由供給方來解決;第四是消費者的問題,應該消費者提出自己的權益保護。
英國駐華大使館氣候變化和能源處一等秘書Nicola Willey 女士發表了題為“Green Growth, the UK’s experience“的演講,她在現場結合倫敦霧霾事件說道: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歷史性的跨越和發展,包括整個歐洲,我們的《清潔法》等立法工作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除此之外我們在工業、交通,在這些能源的高耗能產業的進步,我們的一些污染源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從英國的經驗來看,我想我們就是要不斷的在環保行業投入努力,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監察。我想中英雙方之間能夠共贏能夠相互學習的經驗和教訓一定是不少的,無論是說碳市場,還是綠色融資、城市綠色規劃、新能源再生能源的發展和探索,這都是我們將來需要面臨長期合作一些領域,而且我們雙方合作的一個剛性,也是可預見的。我們雙方有共同的目標,我們希望能夠降低經濟轉型一個成本。我也希望雙方我也期待我們雙方能夠攜起手來,走上低碳之路。將來我們在這個平臺能夠做更多的一個合作。“
清華大學前常務副校長、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先生在題為《推動能源革命,發揮協同效應,實現低碳發展》的演講中說道:“當前全球經濟社會,還在發展,而且屬于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還沒有走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增加能源的消費,也相應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保護全球的氣侯,我們就需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樣兩者就形成尖銳的矛盾。所以可持續發展,就要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走一個協調發展的路徑,這個是需要低碳的發展,就是要以低的能源消費,低的污染和低的碳的排放,來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的發展。從全球應對氣侯變化歷程來看,這個進程顯得越來越緊迫,最近IB信息公布了最近的報告。第五次評估報告,進一步強化了氣體排放是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這一個科學的結論,同時也明確了人類社會活動,尾氣氣體排放的減排路徑。”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院長助理、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海峰先生在題為“低碳時代的經濟轉型”的演講里說道:“探索中國經濟轉型之路,今天我們主要更多是關注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在這個方面我提幾個觀點: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更多從逐利經濟向幸福經濟轉型。排他經濟向包容經濟的轉型。棕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強調人類和自然的平衡,圍繞這三個問題,劃界我們今天嚴重環境污染的問題,強調兩性社會的建立,一個是資源節約型社會,一個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在這個方面生態文明的建設,列入了中國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現在提倡是綠色發展模式。下一步往生態發展進行轉型,綠色的發展,低碳的發展,以及循環的發展,是綠色轉型主要的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