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新技術、新模式新能源建設初具規模
傳統能源發展步伐穩健,新能源建設也初具規模。
十六大以來,我國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推動新能源技術進步,支持新能源產業化發展。
通過實施大基地建設、風電標桿電價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國用5年半時間走過了美國、歐洲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實現了風電從200萬千瓦到5000萬千瓦的跨越,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截至目前,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5258萬千瓦,六年年均增速達到87%。由于從一開始就堅持走風機國產化路線,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升,華銳、金風等一批風機制造企業已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份額。
水電裝機規模亦躍居世界第一。十六大以來,我國每年新增水電裝機均超過1000萬千瓦, 2004年我國水電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并于2010年突破2億千瓦。我國水電用了短短1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水電總裝機規模比新中國成立50年的總和翻一番的超越,為保障能源供應、調整能源結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300萬千瓦;太陽能電池組件年產量超過2100萬千瓦,超過全球總產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在廣袤的農村漸成燎原之火。十六大以來,生物質發電技術基本成熟,大中型沼氣技術日益完善,農村沼氣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木薯、甜高粱等非糧生物質制取液體燃料技術取得突破,木薯制取液體燃料開始了規模化利用,萬噸級秸稈纖維素乙醇產業化示范工程進入試生產階段。到2010年底,各類生物質能源年利用量合計約2000萬噸標準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