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利(泉州)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建筑群屋頂的太陽能光伏電站,是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總裝機容量10.8兆瓦,每年可提供約1100萬千瓦時綠色電力,為企業節省電費約4000萬元。
“這一大型太陽能電站的并網發電,極大提振了處于歐債危機和美國‘雙反’中的光伏企業發展信心,將進一步推動我省太陽能光伏應用,并帶動上游晶體硅產業集聚,推進硅片及組件的量產和配套產業發展。”省經貿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光伏是人類未來解決能源危機的重要途徑,而我省具備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的資源和區位優勢。2007年,依托特有的優質硅礦資源,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2009年頒布的新能源產業振興實施方案和2012年初出臺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把太陽能光伏作為重點產業加快推進,有力促進了該產業倍增式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產值從2008年的30億元,增至2011年的400億元。
目前,全省共有60多家工業硅生產企業,年產工業硅8萬至1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16%以上。初步形成了太陽能級硅材料、硅片、電池、組件、光伏應用產業鏈和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并涌現出了一批專業從事太陽能光伏上游晶硅材料、中游太陽能電池片、發電模組封裝和下游各種太陽能應用產品的開發和生產企業,形成以太陽能光伏電子項目為重點的光電信息產業園區十多個,廈門火炬、南安光電、惠安綠谷、云霄光電等區域性光電產業聚集效應顯現。
鈞石能源的非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已實現產能200兆瓦,成為全國產能第一的生產線;廈門三安和廈門乾照建成國內最大的GaAs三結太陽電池外延片生產線,廈門乾照成為全國最大的聚光電池生產企業,產品已成功地應用于“神九”等航天領域。
針對目前太陽能多晶硅的生產核心技術掌握在美、日、德三國手中,形成技術封鎖、市場壟斷的狀況,我省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物理冶金法提純太陽能硅材料的相關技術研究,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廈門大學用本省企業提純的5N低成本多晶硅原料,采用物理冶煉法進一步提純,研制光電轉換率穩定并達到12%-14%的低成本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壽命可達10年以上。廈門佳科成為全國冶金法生產多晶硅產量最大的企業之一,其采用冶金物理法研發的二代新型環保太陽能級硅料的成本降至15美元/公斤,可縮短50%的能源回收期。今年“6·18”,我省科研人員還推出了“太陽能聚光板”,可大大提高太陽能光熱、光電轉化率,極大地拓展太陽能的應用領域。
“我省新能源產業到2015年目標是實現銷售收入2500億元,年均增長35%;培育2家銷售收入超百億元、10家超50億元的企業(集團)。其中將重點鎖定太陽能光伏和新型動力電池產業。”省經貿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在鞏固非晶太陽能電池技術和規模優勢的同時,整合我省硅資源,組建企業和研發機構為一體的硅材料產業聯盟,重點突破高穩定性、低成本太陽能級硅材料技術,并盡快實現產業化,力爭形成我國晶硅太陽能電池重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