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作者 王琳琳
政策力度逐步增強
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轉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環保行業作為七大新興產業之首,將在“十二五”期間明顯受益。環境保護部、工信部近期聯合制定《再生鉛行業準入條件》,昆明二氧化硫排污權開鑼公開交易等政策出臺,是環保行業中長線布局的好時機。穩增長之下,發改委加快環保行業項目審批,9月份一次性批復9個污水處理項目及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工程,環保板塊有望成為經濟轉型期較為確定的投資主題之一。
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25日正式發布上證環保產業指數(000158)和中證環保產業指數(000827),旨在反映環保產業公司總體表現。此次環保相關指數的編制,將符合資源管理、清潔技術和產品、污染管理的公司納入環保產業主題范疇。隨著兩大環保產業指數公布,環保板塊投資將更加具備可跟蹤性,預計入選其中的樣本公司有望得到資金的持續關注。
循環經濟看固廢處理
前期國務院通過《“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和《“十二五”全國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新增污水處理規模4569萬立方米/日,投資金額1040億元,以垃圾焚燒方式處理的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比例從20%提高到35%以上,投資金額約1730億元。
政策提出將建設50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推廣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到2015年,形成資源再生利用能力2500萬噸,實現產值4300億元,未來循環經濟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將是不爭事實,后續配套扶持政策的落實將是加速行業發展的催化劑。目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已先行啟動,將率先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自身擁有回收體系或存在自建回收體系實力的上市公司將把握上游資源優勢獲得較快發展,同時,在循環經濟領域具備不俗技術實力的龍頭將在行業整合和盈利空間提升方面持續受益。
綠化治污或雙管齊下
生態環境建設核心是因地制宜進行植被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先后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初步改善。生態環境建設行業是一個新興的具有多產業特征的綜合性行業,其中城市園林綠化領域法制建設起步較早、技術規范體系建設較為健全,是生態環境建設行業的主力軍。
我國一半城市地下水污染嚴重,57%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較差,全國有2.98億農村居民飲用水不安全,20%城市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不達標。水處理是環保行業中產業化和民營資本進入最多的行業,原水污染增加、水質標準提升,促使膜處理技術成為未來市場主流,國內膜生產企業更多參與到民用凈水領域。“十二五”期間,自來水分離膜材料市場需求將達12億元,膜產品產值年增長率將達到20%以上,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