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智能(BI)的概念最早是由加特納集團(Gartner Group)于1996年提出,商業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過應用基于事實的支持系統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商業智能技術提供使企業迅速分析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用信息分發到企業各處。
企業BI項目實施落地困境
目前,雖然BI系統能幫助企業整合數據孤島、挖掘數據價值并提高決策質量的特性已成為業界共識,但短短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并不足以讓BI從業者解讀所有應用場景,BI項目難以在企業實施落地仍然是困擾BI工具廣泛傳播的壁障之一。
企業BI項目實施落地面臨的兩大難題:一是項目價值,很多企業對BI技術和應用的認識還處于起步階段,認為BI僅僅只是一個處理數據的軟件,從而導致企業在實施落地BI項目過程中無法清晰明確自身需求,造成項目實施方向偏頗,最終無法達成項目預期。
二是基礎數據,對于BI而言,將實際操作中的業務數據經過轉換和分析,變成有效支持業務管理決策的信息資源是其基本價值,數據的空缺、錯誤、不一致不僅會大幅增加BI實施過程中數據抽取、轉換、清洗、加載的成本,還會直接影響分析結果的質量。
上海亦策軟件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專注于大數據整體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 旗下亦策觀數臺產品集合了亦策軟件在商業智能領域多年經驗,能為企業量身定制本土化、敏捷化、可嵌入的商業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對于如何幫助企業解決各種BI項目實施應用落地中的難題,也與上下游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了一套完成的實施落地解決方案策略。
實施落地方案一:融入觀數臺BI,建立數據分析會員服務
某咨詢企業是亦策合作伙伴之一,擁有包括數字化轉型咨詢、數字化項目交付以及數據運維服務在內的實戰型數字化轉型咨詢服務體系,以數據分析為主要手段,使數字化為戰略、業務、管理賦能。
在該咨詢企業看來,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各方面組織、流程的升級,而BI是其中的頂點業務,企業需要隨時利用BI對流程逐步沉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該咨詢企業將觀數臺BI融入其咨詢服務體系,搭建了“數據分析會員服務”的框架,核心內容包括數據分析在線運維、數據分析結果解讀、數據分析模型共享、數據分析對標、數據分析師教育與培訓、數據分析技術更新等,主要面向綜合集團、快消、耐消以及制造業等客戶群體。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在文化、制度與技術上的同步進步,以匹配組織發展與產業發展的需要,而在實際工作中影響該過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1、文化瓶頸突出,數字文化不彰
一方面企業對數字文化的認識不深、踐行不力,是數字化轉型的巨大瓶頸;另一方面企業關鍵崗位人員能力缺失或文化屬性無法滿足變革需要,導致轉型無力。
2、制度設計與數字化轉型不符
首先,企業運作系統未實現“流程、數據、責任、客戶價值的閉環”,使數據準確性、完整性、全局意義產生缺失;其次,企業組織分工沒有與數字環境下信息透明、手段增強的局面相適應,未實現“權利與責任統一、權利與義務統一”,效益瓶頸突出;最后,企業制度層面要能夠滿足文化升級的需要,實際工作中“軟件是軟件,管理是管理,兩者沒有關系”的情況比較多,數字系統生命力不強。
3、數字化方案設計缺少對業務模型及其應用效用的哲學評價,重技術但違反業務邏輯,影響實際價值
沒有站在組織發展與產業發展的本質對系統定位、系統方案設計做閉環思考,沒有從文化、制度、技術角度對數字化工作做全面評價,使數字化價值模糊,無法為戰略、業務、管理賦能。
企業自身的觀念轉變在企業整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占據重要作用,以觀數臺BI為主導的“數據分析會員服務”框架,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個性化的設計突出數字文化,深化企業數字化轉型理念,分別面向組織發展和產業發展建立數據服務體系,并完善相應的反饋流程,利用BI反推出企業在流程和組織中面臨的問題,從而幫助企業從根本上對流程和組織結構進行優化改善。
觀數臺BI工具以監控——洞察——變革——創新為路徑,企業在實際應用環節,通過數據監控可以提高業務流程執行效率、洞悉內外經營改善機會、提高風險管控水平以及更高效率地賦能人才,從而促使企業在進行數字化管理過程中:實現全面預算管理,實現決策機制變革,實現分配機制改革,并打造卓越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實施落地方案二:觀數臺完善“智造·智策”方案體系
在當前大環境下,制造業市場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例如獲得制造業訂單越來越困難;少量多樣漸成主流,為市場帶來挑戰;同類競爭愈漸激烈;用人成本增加,員工流動性增強;環保標準提高,制造業成本增加等,多方面承壓促使制造企業提升自身能力成為廣泛需求。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制造企業如何尋求更好、更高投入產出比的解決方案,來讓企業管理者厘清企業現狀,獲得更高的智能制造收益。
某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通過對制造企業智能制造能力的分析解構,發現在眾多制造企業中,一方面不管是市場能力、產品設計能力、產品交付能力、銷售服務能力、組織能力、采購能力,通過ERP、CRM、MES等系統,企業管理者仍然無法清楚了解整個系統和人之間團隊協作的效果;另一方面,這些系統的投入成本巨大,而且對企業人員能力素質、文化、組織、歷史信息系統建設環境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實施過程復雜、周期冗長。
基于此,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將觀數臺BI作為協助制造企業進行智能制造建設的主推產品,在他們看來,觀數臺BI系統實施上線不需要整合系統之間的邏輯關系與耦合關系;不需要提前設置大量接口,實施周期短。將數據的鏈接通過BI系統連接后,不管其它系統上線情況如何,公司員工能力素質如何,數據來源如何,企業管理者都能夠實時厘清業務現狀,然后對下一步信息化及智能制造建設規劃進行指導,具有非常好的性能及成本優勢。
在企業整個制造業務能力解構中,數據管理和應用是基礎支撐能力中重要一環,管理軟件解決流程和業務問題,而BI系統相當于所有系統的松緊帶,企業管理者通過掌控這根松緊帶,拉動業務部門、所有組織和其它信息系統。
基于Gartner在《Market Share: Analytics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Worldwide, 2018》報告中顯示,分析和商業智能軟件市場2018年增長11.7%,達到216億美元。現代BI平臺繼續以23.3%的速度增長,增速最快,國內BI市場也保持持續增長,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已經邁入商業智能階段。在我國,觀數臺BI從產品功能、完整度、接近性、性能、銷售方式等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數據分析杰出產品,在BI應用的實施和推廣中,將會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