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紅”摸索智造新模式
2018年伊始,國軒高科迎來了“開門紅”。1月17日,由國軒高科承擔的“新能源汽車鋰動力電池智能工廠(年產6億安時鋰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二期項目)”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在合肥順利通過驗收。
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驗收后,將為鋰電池行業的傳統制造模式轉化、走向智能制造新模式探索出一條有益的路徑與解決方案。
自主創新用產品來“說話”
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強生產過程的品質管控,在電池的安全性、穩定性、一致性、可靠性上狠下工夫,是國軒高科強化競爭力的方式。國軒高科每年將一定比例的銷售收入投在研發領域,匯聚人才專注研發。在接受驗收的同時,國軒高科承接科技部300wh/kg高能量密度重大科技專項目前進展順利,公司已開發出三元811軟包電芯,能量密度到達302wh/kg,“目前已開始建設相關產品中試線,計劃2019年開始建設產線。”
事實上,國軒高科取得的關鍵技術突破并不僅此而已。在此之前,它承擔的“十二五”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鋰離子電池全產業鏈工藝技術與正負極匹配技術研究”通過了科技部驗收,檢測實驗中心通過國家CNAS實驗室認證,“電動汽車用磷酸鐵鋰電池一致性技術”及開發的“電動大巴電池箱溫度智能控制系統”得到成功應用轉化。
掌握核心技術搶奪市場“話語權”
高鐵網絡的迅速推進,不少人的出行方式已改為“200公里以內駕車,200公里至800公里乘坐高鐵,800公里以上坐飛機”。這些改變,無意中增加了國軒高科信心——在城市“代步”這一選擇上,電動汽車有更充分的資本與傳統汽車抗衡。“電動汽車選擇在夜間低電價時段充電,百公里耗電約15度,需支付電費7.5元;如果駕駛傳統汽車,百公里油耗約為9升至10升,需支付油費50多元。以一年2萬公里的行車里程來算,新能源汽車用車成本比傳統汽車節省8000多元。”
過去,我國傳統汽車銷售量占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然而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大量合資車企的利潤都被外國企業拿走。在電動汽車領域,國軒高科所掌握的動力電池在內的核心技術方面與全球同步。這就意味著,發展電動汽車,國內車企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更高的利益回報,也將更好地推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國軒高科研發和生產的電動電池,被廣泛應用在電動大巴、電動轎車、電動物流車等新能源動力車領域,其主要客戶包括蘇州金龍、安凱客車、廈門金龍、廈門金旅、申沃客車、北汽、上汽、江淮、眾泰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