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過低,市政大網的熱源量不能滿足居民室溫達標的時候,就得把尖峰鍋爐派上場。”市熱力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集團有3座尖峰供熱廠,會根據天氣情況隨時調整廠內的尖峰鍋爐的數量,給市政大網補充熱源。截至今天上午,熱力集團已啟動10臺尖峰鍋爐,并將根據天氣變化和熱量需求變化,隨時調整尖峰鍋爐,保障居民家中室溫達標。同時,熱力集團8支供熱應急搶險隊伍24小時備勤,300名專業搶險人員隨時準備應對供熱突發情況。
受持續低溫天氣影響,昨晚9時許,北京電網最大負荷再創冬季新高,達到1915.7萬千瓦,截至目前電網運行平穩。北京電力調控中心調度控制處處長劉輝介紹,在全市用電負荷中,采暖負荷占比約為37%,較去年同期增長約6.5個百分點。其中,北京電網夜間最低負荷達到1326.4萬千瓦,比去年同期增長19.5%,說明煤改電等電采暖負荷在夜間的增長比例更為突出。昨天17時,北京電力啟動冬季大負荷應急響應,安排800余名運維人員對煤改電地區重點電力設備開展夜間特巡,同時部署2300余名應急搶修人員、640輛搶修車輛、150臺發電車隨時待命,確保突發情況下快速處置。 J224
調度中心:24小時不停思考的“大腦”
熱力調度中心是城市供熱體系的“大腦”,肩負著提前預判市政大網需要的熱源量、實時監督熱網的動態、指揮調度熱源用量、監控重點用戶實時溫度等重任。
記者日前走進位于四惠的市熱力集團調度中心。“大腦”的結構很簡單,一個長約十幾米的超大顯示屏、一排辦公桌椅以及幾臺電腦、電話和傳真機。辦公桌前,調度員韓宇正手肘撐在桌上,兩手呈抱拳狀,下巴輕搭在手上,雙眼望著屏幕的方向。這是調度員最常見的工作狀態,他可不是在發呆,而是眼睛緊盯屏幕,大腦不斷思考。如果保持一個姿勢時間太長想走動一下,他的目光也不會離開大屏幕。韓宇說,調度中心實行三班倒,確保一天24小時內每班至少有3雙眼睛實時掌握大屏動態。
“可以說這塊大屏幕是市政熱網從源頭到末端的全程體現,未來一兩個小時的用熱趨勢、管網運行是否正常、末端重點用戶是否室溫達標,都能在這塊屏幕上體現出來。”韓宇說,如果哪個環節出現異常,系統會立刻顯示,調度員也會馬上警覺并啟動應急處理程序。
“如果把市政熱網比作一輛車,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這輛車平穩運行,提前判斷要加油還是要剎車,這種預判和調度既節能環保,又能減少忽冷忽熱對管網的損壞,更重要的是減少末端用戶家中室溫的波動,讓室溫不僅達標而且舒適。”韓宇說。
管網巡檢:下井一身汗出井冷冰冰
如果說調度中心像大腦一樣指揮著熱源廠源源不斷輸出熱,一次管網就是連接熱源廠和小區熱力站的“軀干”。市熱力集團管轄范圍內的“軀干”總長共近2440公里,呈網狀分布,每兩根管線的連接處都會有一個熱力小室,作為熱力工人檢查管線設備的入口。
記者日前跟隨工作人員蔣春暉來到位于方莊橋附近的一個地下熱力小室展開巡查。在位于地面的井口外擺放好反光錐筒等設施之后,打開井蓋就能感受到熱氣迎面。“這個井大概5米深,里面有供熱廠向外輸送熱能的總閥門,連接著兩條主要供熱干線。”蔣春暉說,“為了確保人身安全,我們都要先測一下溫度,如果溫度太高,就要先強制通風。”
經過測溫,小室的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蔣春暉脫下外套,穿著單薄的工作服,戴上安全帽,攜帶著呼吸機和便攜式檢測儀下井了。等他重返地面的時候,已是滿頭大汗。
“供熱管線受熱脹冷縮影響總是在不停地伸縮,力量非常大,甚至能把30厘米厚的槽鋼推倒。”蔣春暉告訴記者,為了減少管線伸縮造成的破壞,每隔一段距離就需要在管道上安裝一定數量的補償器,兩邊的管線可以拽著它在一定限度內伸縮。他的工作就是要查看補償器是否有裂紋、老化等現象。
為了確保白天交通暢通,絕大部分巡查都是晚上進行的,檢查人員就像夜行動物一樣,在寒冷的夜里穿梭在城市的地下空間。最冷的時候,地面溫度達到零下十幾攝氏度,而井下的溫度卻有30攝氏度甚至更高,在井下,他們過的是夏天,每次都像洗過桑拿一般,上到地面,他們又立刻轉換成冬天,用一件厚外套一裹,補上一大瓶水,迅速趕往下一個小室。蔣春暉和同事們用自己的辛苦,換來了熱力管線的安全平穩運行。